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,更是對研發、生產、供應鏈等全流程的價值重塑。國家層面密集出臺政策:
頂層設計完善:2024年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》提出分行業挖掘場景,加快核心技術攻關;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》則細化企業轉型路徑,強調“規劃-實施-評估-優化”閉環管理。
地方實踐深化:如遼寧省以“一群一策”推動22個產業集群轉型,集聚規上企業超3500家;江西省首創企業數字化“四階十級”評價體系,超1萬家企業啟動轉型。
基礎設施支撐:全國已建成基礎級智能工廠3萬余家、先進級1200余家、卓越級230余家,奠定規模化轉型基礎。
企業需系統性推進轉型:
診斷規劃:依托智能制造成熟度等標準評估現狀,明確痛點與優先級。
組織保障:設立首席數據官(CDO),整合內外部服務商資源,強化數據驅動理念。
成效迭代:聚焦生產效率、庫存周轉率等指標動態優化,實現螺旋式提升。
研發設計:云端協同平臺縮短研發周期。如高端裝備企業構建協同設計平臺,帶動供應鏈企業共享模型。
生產制造:工業APP與數字孿生技術實現透明化管理。成都某材料公司通過全自動生產線,人均管理設備量提升10倍,不良率降低60%。
供應鏈韌性:多級供應商管理系統增強抗風險能力。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優化物流網絡,實現訂單精準配送。
龍頭引領鏈式轉型:重慶青山工業搭建平臺連接140家供應商,技術圖紙直通生產線,協同效率提升30%。
中小企業普惠賦能:低成本SaaS化工具降低門檻。南昌縣132家企業通過“數字化診所”完成改造,玉翔金屬公司產值預期增長30%。
生成式AI應用:客服、運維場景降本增效,如預測性維護減少設備停機。
工業數據價值挖掘:龍頭企業建設高質量語料庫,訓練垂直場景模型。長安汽車數智工廠接入1.2萬臺設備,制造效率提升20%。
企業類型 |
轉型重點 |
典型案例 |
---|---|---|
行業龍頭企業 |
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,帶動產業鏈 |
重慶青山工業賦能140家供應商 |
大型企業 |
全流程數字化,創新組織模式 |
宗申動力工廠自動化率達95%以上 |
中小企業 |
重點場景突破,上云用數賦智 |
南昌玉翔金屬產值增長30% |
小微企業:依托訂閱式云服務實現業務云端遷移,融入產業鏈生態。
供需錯配:標準化方案難以匹配企業個性化需求。
要素制約:中西部算力資源短缺,如美圖等企業依賴外地租賃推高成本;復合型人才缺口制約技術落地。
算力基建:推進“東數西算”,甘肅樞紐建設緩解東部壓力。
人才培育:校企共建實驗室,定制化培養“技術+業務”復合人才。
金融支持:四川設立30億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,綿陽試點“數字資產融資”模式。
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從“選擇題”變為“必答題”。隨著5G、AI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,未來將呈現三大趨勢:
垂直化深耕:行業大模型加速滲透,如“人工智能+研發設計”工具推動創成式設計普及。
生態化協同:跨企業數據互通驅動產業鏈“鏈群共轉”,如南昌打造6個數字化轉型集群。
全球化競爭:數字化成為國際競爭新賽道,貴州設定2027年關鍵工序數控化率75%的目標,對標全球標桿。
數字化轉型的本質,是以數據為血脈、以場景為骨架、以生態為肌體,重塑制造業的生命力。當技術紅利從單點突破匯成江河,中國制造必將以“智”為翼,向全球價值鏈頂端躍升。